为加深来华留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发学习中文的热情,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4月至5月连续开展了“黄河非遗文化体验”系列主题课程活动。此次系列主题课程分为剪纸、花馍、书法、民歌、民族舞五个板块,分别邀请专业教师授课讲解,吸引了百余位学生的参与。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了解了非遗文化,更亲自体验了做花馍、写书法、剪窗花、载歌载舞等中华文化的各类表现形式。
玉剪裁新篇
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系列活动以此作为开篇第一个,邀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关丽老师,带领学生们体验这一非遗艺术之美。关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绘图、实践,一幅幅形色各异的窗花在学生们的剪裁中一一呈现。学生们拿着自己的成品爱不释手,将其细心粘贴在底板上并纷纷拍照留念。在第二期的课程中,关老师紧密结合黄河主题,引导学生绘图剪裁更为复杂的鲤鱼图案,并分享了鲤鱼在中国文化中的释义。在关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耐心地一步步绘图并剪裁,看着属于自己的鲤鱼悄然出现,学生们十分欣喜,也将美好的祝福送给更多的身边人。
挥毫泼墨寓兰心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书写方式以及读音释义一直是国际学生感觉丰富有趣的存在,而书法和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此次系列活动开展了两期书法国画课程,授课教师苏笃香和曾丹扬老师以传统文化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为载体,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其蕴含的文化寓意,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书法与国画之美。两位老师先是介绍了书法和国画的悠久历史,通过具体的书法字样和国画画作向学生们展示了书法和国画的不同的类型式样。然后展示了所用到的特殊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带领学生从书写汉字入手,开始实践体验书法。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握笔,看着沾满墨水的毛笔在宣纸上一笔笔写下的汉字,他们觉得新奇非凡。在学习了握笔和简单书写的基础上,学生们开始进一步尝试国画绘画,将所学绘于自己挑选的扇面上,一笔一画地描绘,竹叶、兰花一步步跃然纸上。
蒸蒸日上花馍课
花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有1000多年的历史,花馍造型丰富,制作精巧细腻,寓意美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体验神奇的非遗艺术,特邀请淄博市花馍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同学生一起制作花馍。在非遗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制作出了福袋、葫芦、寿桃、中国龙等可爱俏皮的花馍,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学生们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道理中国传统工艺作品中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
舞动民族魂,唱出中国声
舞蹈和民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本学期黄河非遗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中,特邀请李雯老师和丁泉杰老师来为留学生开展舞蹈、声乐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先后学习了《劳动号子》歌曲选段、《黄河大合唱》舞蹈选段,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不只学会了舞蹈动作和歌曲旋律,更感受到了中国民族舞和中华民乐的魅力。
通过“黄河非遗文化体验”系列主题课程活动,留学生们了解了更多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了更多的文化传承方式。在活动中了解,在体验中学习,他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也是欣喜万分。
来华留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文明的交流使者,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持续举办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中国文化体验课程活动,引导留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留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了解山东、了解淄博,帮助留学生读懂中国、融入中国,更好地让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文/曾丹扬、苏笃香)